- 首頁
- 關於協會
關於FPAT
理財知識專區
總會文章分享-I
當與你的CFP理財規劃顧問初次見面- Meeting with Your CFP Professional for the First Time
恭喜您! 您決定要自己掌握您的財務生活了。相信您針對理財規劃已經研究過不同的觀點,提出很多問題,並且找到正確的CFP持證人協助您規劃您的財務未來了。
當您身為客戶,即將初次面對您的客戶時,或許您本身已經有更多的疑問了…如果這是您的情況,別擔心,您不是一個人。許多理財規劃顧問的客戶並不知道會面臨到什麼樣的情況,應該要透漏多少訊,或者是第一次正式面談時應該要準備些什麼資料?
儘管每一位理財規劃顧問或機構都不一樣,絕大部分的還是遵守著一般普遍的”六階段理財規劃步驟”。 第一步通常被稱之為"初次面談",通常理財規劃顧問會與客戶建立起信任的關係,了解問題與目標的優先順序,並且建立起客戶財務與生活目標的藍圖。
通常CFP持證人或所屬機構會有一個既定的過程,那便是提供一個清單,上面註明著所需要從客戶方得知的資訊及檔案,以便獲得客戶更清楚的財務狀況。要把你自己最重要的財務細節透漏給一個幾乎是陌生人的對象,一定是有難度的。但其實,當你在與一位CFP理財規劃顧問合作的時候,他已經準備好將你的利益擺在優先了。這可是身為CFP持證人的誓言的。
當理財規劃顧問在進行初次面談時,很多人不僅只會詢問到客戶的財務狀況,更會確認他們的個人興趣,家庭或是生活習慣。其實,一個人的興趣,家人或是生活習慣是一定可以影響他們財務目標及行為決策的。"如果我能對一個客戶的背景十分了解,那能夠讓我了解他們投入風險的意願,或者是能夠引起他們關注或是顧慮的一些動機。我的目標就是幫助客戶打造出一種能夠不論情況的好壞都能執行的計畫,才能使他們能有信心的達成自己的目標"一位CFP說。
全面性的理財規劃顧問會有一定完善的過程以收集客戶的資訊,收集他們,進行分析,並歸納他們的結論完一整套完整的規畫建議書。在獲得規畫建議書並與理財規劃顧問討論後,客戶與顧問將一起規畫詳細執行建議的方向,及規劃書裡每個階段雙方所要扮演的角色。
"當客戶在建立信任關係中愈毫不保留且直截的面對我的話,其實我是能夠為他們創造出更健全、執行力更強的計畫,以推動他們完成他們想要的目標的。"一位CFP理財規劃顧問說。”雖然有些客戶會羞於討論他們過去一些投資上失敗的經驗,但其實我是非常需要知道這些資訊的,唯有如此,我才能夠替他們解說這些決策的後果是什麼,到底為什麼不該這樣做。"
🍀在與CFP 顧問初次面談時,你應該要思考的內容-
-
🍀目標
👉 你希望你賺來的錢能為妳做些什麼?安逸的退休生活?小孩的大學準備金?你想要開始創業?買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 你有沒有特別想要的目標?
👉 你的專業目標是什麼?
👉 你有為你所愛的人設下一些目標嗎?
👉 最終,你想要為你的家庭與這個世界留下什麼?
-
🍀對於金錢的態度
👉 你認為你自己是偏花費型的還是儲蓄型的人?
👉 什麼樣的因素會促使你花費或儲蓄?
👉 你對於金錢的恐懼是什麼?金錢有什麼樣的安排會讓你感到快樂?
-
🍀過程
👉 您認為您對於個人財務管理的參與度會是多少?
👉 您對於線上對帳單,績效報告,納稅申報單或其他文件的接受度有多少?
👉 您期望與理財規劃人員的關係為何?
-
2020.08- 國際理財規劃顧問認證總會(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Board, FPSB)
總會文章分享-II
在不穩定時期下面對理財規劃的五種方法
Five Ways to Combat Financial Stress During Uncertain Times
-
🍀在這樣不穩定的時代,很多人遭受到非一般的經濟壓力,像是那些失去工作或家人的人,在頓失生活重心的情況下,才會發現原來在緊急情況下,才深知了解自己的財務能力與擁有緊急預備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造成財務壓力的一些常見原因包括:
🔹沒有足夠的儲蓄來應對緊急情況
🔹投資損失可能會破壞退休計劃
🔹收入減少或因失業或休假而中斷的收入
🔹信用卡或學生貸款債務很高
🔹意外的醫療保健費用
🔹無法支付租金,抵押或公用事業
儘管一些政府提供了贈款和貸款在內的刺激經濟計劃,但新冠狀肺炎所造成某些人的財務狀況可能會產生長期影響。
-
⭐️您可以採取以下五個步驟來減輕壓力並製定計劃以使財務重回正軌:
1.整理您的現有的情況
減輕財務壓力的一種方法是,充分了解您的資金量,每個月的收入以及應付的賬單。想要對於整個月的財務狀況有點概念,請嘗試寫在月(日)曆上看看。標下您一般獲得收日的日期,另外,租金或抵押,公用事業,信用卡,稅金或其他固定費用的到期日。這將幫助您了解現金流量。如果您的大多數賬單都在一個星期內到期或集中在一個月的特定時間,那麼可能有必要聯繫債權人以查看是否可以更改某些到期日或獲得延期並保存現金流。
2.固定檢視您的支出
如果資金匱乏,請嘗試固定檢視一兩個月的支出,以查看支出方式。在筆記本或電子表格中記下每次購買和支付的賬單。檢視期結束後,瀏覽列表,查看可以削減的費用和必不可少的費用。從那裡開始,嘗試制定並遵守每月預算。
3.不要一次全部做出財務決定
面對賬單越來越高時很容易不知所措。當你發覺你的收入不足以支付賬單時,與其總查看財務問題,不如一次解決一個問題並分散你的決策。
4.記住你的目標
僅僅因為眼下資金似乎緊缺,並不意味著你的財務和生活目標就不再那麼重要。除了節省開支之外,還能通過哪些其他方式保持進展並取得進展?有些人發現,從事自由職業,出售不需要的財產或搬遷到價格較便宜的房屋中,可以為將來帶來更多的現金。
5.尋求經過認證的財務計劃專家的指導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能夠在理財規劃的實踐方面達到嚴格的初始和持續的全球能力標準。此外,CFP理財規劃顧問遵守道德規範,並同意始終將客戶的利益放在優先。
-
🍀需要理財規劃上的協助嗎?
-
🍀CFP認證是全球理財規劃的卓越標準。要找到您附近的CFP顧問,請點入:http://www.fpat.org.tw/
總會文章分享-III
身為理財規劃顧問的客戶,你所有擁有的權利 Your Rights as a Financial Planning Client
-
🍀對於你與你的家人來說,與一位理財規劃顧問合作可以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寶貴經驗。倘若你決定要和一位專業理財規劃顧問合作,自我歸納你在這段專業合作關係裡的權利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透過了解自己的權利以及對於顧問的期望,你可以在自己的財務未來裡帶來積極正向的效果。
1.你絕對有權利獲得一個誠實正直的理財規劃顧問。
信任這件事對於你與顧問之間的專業關係極為重要。你依靠他的誠實、專業和能力來實現自己的財務和人生目標。當你知道理財規劃顧問認真遵守自己的專業職責,將原則至於個人利益之上時,你便能夠更加安心的委託你的目標於他。
2.你絕對有權利獲得客觀建議。
你的需求應該要是理財規劃顧問的核心重點。你的專業顧問應該利用他或她的經驗來仔細考慮你的情況,並為你提供最能滿足你目標的建議。有時,這種客觀性可能會由你的理財規劃顧問帶出,他將為你解釋,有鑒於當前的資源和情況,你的目標是不是實際的。當然,他也勢必要提出其他的可行建議、目標或優先事項。
3.你絕對有權利獲得公平對待。
你的理財規劃顧問應該要以最專業的態度對待你們的合作關係。這代表,他需要清楚的說明他將能夠提供什麼服務和服務的價格定位在哪裏。你的理財規劃顧問應該還需解釋規劃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及任何潛在的利益衝突。例如,他或她是否從你購買的特定產品或建議策略中獲得個人或財務收益?
4.你絕對有權利選擇高專業的理財規劃顧問。
你的理財規劃師不得提供投資建議,股票經紀或保險服務,除非他具有適當的專業資格證明。如果依照您的情況將需要到理財規劃顧問沒有的專業知識,則他應建議其他可以提供專業協助的專家。
5.你絕對有權利要求有高能力的規劃顧問。
你有權利期望你的理財規劃顧問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以提供理財規劃建議,例如獲得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認證。您的規畫顧問應持續的完成繼續教育課程,這是其對能力的持續承諾的一部分。
6.你絕對有權利擁有完全的隱私權。
為了從合作關係中獲得最佳結果,你將會需要定期向理財規劃顧問透露相關的個人和財務資訊。理財顧問應該將此資訊做絕對的保密,僅在你同意或在法院命令要求時與他人共享以代表你執行相關業務。
7.你絕對有權利要求行事高效率的規劃顧問。
你的理財規劃顧問應在與你成為客戶之前,一起討論你的目標,並由你解釋對這段關係的期望。一旦理財規劃顧問確定他(或相關專業人員)可以為你提供幫助並收集了足夠的資訊,理財規劃顧問應為了你提出並(如適用)實施適合的建議。有效率的規劃顧問會合理地調查他推薦的產品或服務。甚至,還會密切監督與你有合作的所有人。
-
🍀與理財規劃顧問的關係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專業合作關係之一。因此,你應該要確認能夠與擁有最高道德和專業水準的理財規劃顧問合作。
獲得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認證的專業顧問符合嚴格的全球教育,考試,道德和執業標準,並同意為客戶的最大利益提供全面的理財計劃服務。
-
🍀想要找到附近的CFP專業人員嗎?請點入人才資料查詢:https://www.fpat.org.tw/Info/LecturerInfo
總會文章分享-IV
20種在開始著手理財規劃的方式- 從世界理財規劃日開始💪💪💪
-
今年10月7日即將到來的”世界理財規劃日”,是為了喚起所有人對於理財規劃的價值認知所舉辦的世界行活動。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這對世界上的個體或家庭來說,都是一個能夠開始掌握自己財務生活的絕佳機會!
那麼,到底要如何改善你的財務狀況呢?
在下面的文章中,將提供一個20項的清單,條列了簡單的規畫項目和一些較為進階的執行內容---給想讓2020年成為邁向財務成功第一站的你。
🍀在世界理財規劃日需要完成的“20項清單”🍀
01.建立你對理財規劃的概念:
嘗試開始對理財規劃有一些初步的概念- 理財規劃六步驟
02.開始培養記帳的習慣:
開始摸索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希望和恐懼以及財務成功的夢想。
這樣做可以協助自己擬定長期目標及制定未來計劃!
03.寫下你的長期計劃與理財目標:
將他們納入你的記帳本中,並計劃時間軸及執行時程。
04.核對您的銀行帳戶:
檢查從您帳戶中需扣除的固定費用並確認所有未結帳單付費或預定的款項。
05.擁有一個儲蓄帳戶:
擁有儲蓄帳戶是一個準備緊急基金的絕佳地點。在進行儲蓄時,一定要盡量強迫自己每個月執行
固定的儲蓄,及了解占收入的百分比
06.開始償還信用卡付款:
如果你的信用卡中還有待繳餘額,將今天是為開始償還的第一天吧!
在選擇時,務必先選擇償還利息費用最高的信用卡。
07.確定你的淨資產:
列出你的資產,估算每項的價值並進行總計。接下來,列出你的負債(欠款),合計未還款項,
從資產中減去負擔,已確定淨資產。
08.預估你所需的退休金:
你知道退休後擁有舒適的生活需要多少錢嗎?試著請教專業的CFP理財規劃顧問,
針對你的需求及未來目標,設計出一個退休理財規劃的詳細內容吧!
09.規劃整理你最重要的財務賬目-也別忘了和家人告知
如果你生病,受傷或突然去世,你的親人會知道如何經營家庭或了解你的遺願嗎?
在今天,試著開始整理你所擁有的重要檔案和資料,安全地存儲它們並讓家人或
理財規劃顧問知道怎麼樣能夠找到他們。
10.設定預算並觀察你每一次的支出:
要掌握錢的去向,請嘗試設定預算並認真計算自己每一次的支出。
11.將你的儲蓄和投資自動化:
最省錢的儲蓄和投資方式之一是使每個月要預留的金額自動化,
這樣你就不會被引誘要花掉他們了。
12.為退休生活製作一個退休理財規劃書:
如果您無權獲得政府或公司的養老金,請考慮自行退休儲蓄賬戶。
如果您的雇主提供了這樣的計劃,請使用世界金融計劃日來學習有關您的註冊
選項的更多信息,並製定參與計劃的計劃。
13.購買保險:
計劃購買保險以保護您的資產,以防萬一計劃外發生或死亡。保險類型包括健康保險,
汽車保險,人壽保險,房主保險或房屋租賃保險,總括責任險,傷殘或長期護理。
14.尋找減少每月支出的方法:
在這裡建議您一次瀏覽每月的扣款帳單。注意帳單上較細微的固定支出,例如手機合約,
水電費或網路費等。在這款項當中是不是有久沒有使用或是真正消費到的東西?如果有,
請立即取消訂閱/款項支出。從微小之處減少每月支出,便是可以累積你長期財富的方法之一。
15.賣掉你不再需要的物品:
很多時候,清理多餘的物品總是比買入新的東西要慢一拍。
看著塞滿的櫃子和袋子然後同時懊惱著這些都不想用了。其實你能夠給於需要的人,
並同時賺取一些零用錢的:開始進行二手拍賣或是捐贈給需要的人。
不過,在執行販售二手拍時,請務必替自己檢查處理付款和交付的安全方法,
以避免常見的欺詐行為與不必要的麻煩。
16.建立個人文檔系統:
找個時間整理你的重要文件。你都知道他們在哪裏嗎?
例如像是:合約,貸款文件,納稅申報單或刷卡帳單。嘗試建立一個自己習慣的系統,
清除不再需要的文檔,掃描並保留你需要保留的內容。
17.與你的小孩討論金錢觀:
你的孩子了解省錢的概念嗎?
試著幫助你的孩子開設儲蓄帳戶並讓他們了解支付賬單和信用貸款的基本知識。
18.為孩子設立一個大學儲蓄基金:
有些國家提供免費或低成本大學教育,但需要花費大筆金額進入的學校也不占少數。
如果你認為為孩子準備好他人生最後的教育基金是重要的事情,
你可以考慮開始了解適用於身為家長的你的儲蓄計劃。
19.建立或更新你的遺囑:
如果已經有了遺囑,請適時地進行檢查和更新。
如果你需要建立遺囑,請在當天安排與律師,房地產規劃業務或是相關專業人士在場。
20.與一位合格的理財規劃顧問見面:
作為國際的理財規劃的領先標準,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或CFP認證可幫助
公眾識別財務符合與理財規劃客戶互動所需的嚴格能力,道德和實踐標準的規劃師。
此外,CFP專業人員永遠將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對於那些希望與理財規劃顧問
建立長期可信賴的關係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會員國文章分享-I
隨著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您要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財務狀況?
<前言>
FP Canada™ 協會定期市調加拿大人在財務規劃方面的知識、態度和行為。這些市調說明了財務規劃的重要性,以及所有加拿大人如何從CFP®註冊財務規劃師®專業人士和AFP合格助理財務規劃師™ 專業人士的幫助中受益。
以下的這篇調查報告是FP Canda™協會於2021年1月,針對Covid-19疫情對加拿大人的財務狀況影響,所做的線上問卷抽樣調查,該調查完整收集1,559位加拿大人回覆,並於2021年3月發表。
----------------------------------------------------------------------------------------------------------------------------------------------------
在 COVID-19疫情持續流行之際,您是否跟許多加拿大人有同樣的感受,發現生活開銷或存錢越來越難以控制?
過去的一年是難忘而艱難的。
由於加拿大部分地區限制社交聚會和其他活動,許多企業被迫關門並辭退員工。我們中的一些人失去了工作,或者被迫尋找新的方式來維持生計,而 FP Canada™的兩個大流行病的市調凸顯了這有多麼困難。
在世界衛生組織宣布COVID-19大流行一周年之際, 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34%)的加拿大人表示,他們的家庭支出在去年增加,且有近四分之一( 24%)的加拿大人表示他們無法存錢。
數據還顯示,在COVID-19開始流行即在工作的近五分之二的加拿大人 (39%) 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經歷過失業、減薪或工作時間減少。“當你有一個健全的財務計劃,且已經把未知風險考量進去,即使生活給你帶來重大打擊時,你就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CFP®多倫多註冊的財務規劃師Shannon Lee Simmons 說。“如果您事前沒有準備緊急預備金,或設立財務保障措施來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由於現實環境的嚴重變化,迫使您必須對生活方式做出重大決定。這可能會讓您感到害怕和壓力。”
-
疫情的影響
COVID-19疫情的大流行已經造成了許多重大打擊。接受市調的六分之一男性(15%)和女性(16%)表示,他們在疫情流行期間被迫承擔無償的照料責任。六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以及近五分之一的加拿大女性——表示她們已經完全被迫退出勞動市場。而這些嚴峻的現實顯然對加拿大銀行帳戶產生了重大影響。CFP®溫哥華註冊的財務規劃師 Alim Dhanji 說:“有很多傳言說,作為加拿大人我們在財務上克服了困難,並且在疫情流行期間我們正在累積儲蓄。”
“但《兩次大流行病的市調》數據實際證明,在大部分加拿大地區,情況並非如此。許多人都在努力維持生計,並為緊急情況預作金錢準備,而這是財務規劃的基本原則。如果我們不幸被減薪,或者在過渡期間從雙薪家庭變成單薪家庭,至少我們都可以立即採取應變措施。”
-
Simmons 和 Dhanji 提供以下建議:
1.重新審視您的支出和預算。
建立一個新的財務收支平衡表,在這新的財務平衡表中,請您降低您的收入,並特別注意在一些無謂的支出。比方說,訂購太多的串流媒體服務?當地咖啡店的每日拿鐵咖啡?把這些小事加起來。你會發現有些成本下降,包括治裝費、育兒費、通勤費用和外食費等,而且你的所得稅率也可能會降低。
2.盡可能減少債務。
優先償還利息最高的債務。如果可能的話,與您的銀行討論整合您的貸款,並提出一個可管理且符合您的新家庭收入的還款計劃。
3.懂得精打細算。
這句話聽起來如同去學習烹飪或縫紉般的老套。但主要目的是要請您在花錢之前問自己:這是我需要的東西,還是我想要的東西?
理財規劃師可以提供甚麼幫助?
對 1,500 多名加拿大人進行的《兩次大流行病的市調》中,還強調了與 CFP 專業人士或AFP的助理財務規劃師™ 專業人士合作是如何有益的:
- 30% 的加拿大人表示,當他們使用專業的理財規劃師的專業報告,他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支出。
- 與財務規劃師合作的加拿大人是其他的二倍表示有至少一年的開支可以使用。
- 與財務規劃師合作的加拿大人(28%)相比,更多沒有合作的受訪者表示,在疫情流行期間他們的開支增加了(37%)。
- 事實上,與規劃師合作的加拿大人表示,在疫情流行期間,他們開銷減少的可能性要高出 50%,部分原因是他們掌握了預算和預留緊急預備金的專業知識和指導。
數據清楚地表明,無論您現在是處於積極還是消極的狀況,財務規劃對管理家庭財務方面,有非常大的益處。”Simmons說。“與專業的財務規劃師合作將幫助加拿大人在財務上有效地度過疫情,並使他們能夠更快地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金融現況。”
資料來源: FP Canada™協會
https://www.financialplanningforcanadians.ca/financial-planning/how-to-adapt-to-changing-financial-situations
-
(以上文章作者為 林育蓉CFP® ) 2022/09/20
會員國文章分享-II
探討令和時代富裕層的動向與市場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產生的意識變化以及呈現多樣化的諮詢需求
安倍經濟學開始之後,富裕階層(亦稱為「高資產人士」)無論是戶數、持有純金融資產總額都呈現增加的傾向。另一方面,疫情對於資產管理與運用究竟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關於富裕層動向的新潮流以及財務顧問(FP)的諮詢需求,來聽聽專家的說法。
日本的富裕層增加至約133萬戶。純金融資產總額也創下史上最高紀錄。
在加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35個國家當中,日本的平均年薪(2020年)排第22名,屬於後段班。少子化、高齡化日趨嚴重,經濟成長呈現停滯,薪資亦不見提升,日本處在安於低所得水準的狀態。然而,本文出刊時任職於野村綜合研究所(以下稱NRI)顧問事業本部的宮本弘之先生指出,「持有超過1億日幣純金融資產的富裕層,無論戶數與所持金融資產都在持續增加中」。
根據NRI最近發表的資料,在2019年時持有純金融資產額(從持有金融資產額中扣除負債額後所得之金額,不包括不動產)超過1億但未滿5億日幣的富裕層有124萬戶,超過5億日幣的超富裕層有8.7萬戶,合計多達132.7萬戶(圖表1)。這個數字與2005年之後的最高紀錄,2017年合計126.7萬戶相比,增加了6.0萬戶,以純金融資產持有額而言,超富裕層從2017年的84兆增加為97兆,富裕層則由215兆成長至236兆日幣。

宮本先生列舉出成長的3項背景。
首先是安倍經濟學之後,股票與不動產等資產價格的上漲。根據NRI的調查,以階層別來看風險性資產(股票、債券、投資信託、年金保險)金額在持有資產中所佔的比例,家戶持有純金融資產額不到3,000萬日幣的大眾層(mass層)為9.8%,而富裕層/超富裕層則為其4倍多,佔42.6%。宮本先生認為,「2013年安倍經濟學開始之後,富裕層無論戶數與所持金融資產都持續增加,因此富裕層的資產增減可以說是“市場連動型”的」。相反的,風險資產持有率偏低的大眾層,純金融資產持有額比前次(2017年)調查時還要少,兩者互為對比。
其次,創業者以及活躍於運動、藝術等領域而獲得高額報酬的新興富裕階層,在日本也開始嶄露頭角。成長的第3項背景則是日本企業的薪資體系正逐漸由年功序列型移轉為成果報酬型。
如同前述,日本的所得水準遠不及其他先進國家,然而富裕層這個族群卻方興未艾。關於其消費與資產形成的動向與變化,期待以富裕層客群為對象的諮商業務能更加成長的財務顧問們,或應賦予高度的關注。
疫情等因素導致環境呈現高度不透明感,與資產形成相關的諮詢需求日增。
基於這個觀點,2020年起,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擴大所造成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覷。NRI在2020年10~11月間,曾以持有純金融資產1億日幣以上的富裕層經營者為對象,實施「NRI富裕層問卷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即使看似堅若磐石的富裕層,資產管理與運用的意識以及消費與生活等方面,也明顯因為疫情而有所改變。
宮本先生特別強調的是,面對疫情,有人因為股價行情看漲而增加高額消費,然而該調查中也有人表示「改為減少對於高額商品或服務的利用」。也就是說,即便同為富裕層,因業種業界等差異,已產生某種“兩極化”現象。有鑑於這個現象,宮本先生指出,關於「個人資產管理與運用思考方式的變化」(圖表2),已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新徵兆。

「排名在最前面的『轉變成喜愛簡單易懂的商品』、『變成會介意本金的損失』,是持有較多風險資產的富裕層特有的反應,雷曼兄弟金融危機以及東日本大震災後股價暴跌或經濟低迷時,也出現過同樣的情況」。但是,宮本先生也表示,「排在第5、第6名的意見『發現只憑藉自己的想法進行資產的管理與運用,有其極限存在』、『認為需要值得信賴的專家,在資產的管理與運用方面提供建議』,堪稱是前所未見的變化」。
宮本先生分析道:由於每個人面對的狀況與衝擊並不相同,而且今後的局勢走向依舊混沌不明,希望藉由專家提供高品質的資訊與符合自身所需的細膩建議,以針對資產形成作出慎重的判斷,這種想法或許和諮詢需求的提升有所關聯。
財務顧問針對各富裕層的不同狀況提出客製化的建議,是非常有效的。
財務顧問站在這個前提上,與富裕層具體接觸時,機會到底在哪裡,又有哪些需要注意之處呢?
首先必須意識到自己與金融機關的差異。近年來,有許多民間金融機構發現富裕層商務的商機,於是不只提供金融商品,也積極提出投資組合提案的建言服務。不過宮本先生指出,金融機關泰半鎖定優良顧客,也就是超富裕層為標的。既然如此,財務顧問何妨聚焦於全日本超過300萬戶的準富裕層,積極進行接觸,這樣的戰略應該是有效的。
第2點是與稅務顧問合作。超富裕層與公司經營者,通常已有簽了約的稅務顧問。但是因此便認定“富裕層的身邊已有稅務顧問,沒有財務顧問插足的餘地”,卻也太過草率。宮本先生指出,「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相當多的富裕層,其實希望有專家能在與稅務顧問稍微不同的業務範圍上,對於未來的不安與煩惱方面,提供諮詢互動」。
關於諮詢需求漸高的資產形成方面,已經超出稅務顧問壟斷的稅務關連業務範疇,不少稅務顧問或許因而無法作出完整的對應。能夠因應顧客的中長期人生規劃,在資產形成上提供支援建議的財務顧問如果與稅務顧問攜手合作,對稅務顧問而言,也可以組合成提升顧客滿意度的串連網絡。
另外,富裕層特有的繼承及事業接班等問題,一般多認為歸屬於稅務顧問執掌。其實在進入具體的擬定繼承對策與計算遺產稅之前,還有應該進行長遠規劃的接班人的培育以及家人間的對話仲介等等問題。對顧客而言,財務顧問可能是“最優先商量諮詢的對象”,能夠揮灑的領域相當寬廣。
宮本先生表示,「從這個觀點來看,更迭並不頻繁,多為長期溝通合作的財務顧問,可以善用優勢,與顧客全家人建立良好關係,這一點很重要」。
第3個應該加強關注的重點是,要考量每位客戶各自不同的事業環境與狀況,用量身訂作的方式進行接觸與提案。舉例來說,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受到重挫的餐飲及旅行業界,和站上數位化浪潮,有些企業甚至衝出史上最高業績的IT相關業界,無論事業環境或資產形成,所面對的課題絕對是迥異的。宮本先生指出,「並不是將富裕層一概而論,而是深刻理解顧客所處的狀況;不墨守成規,說一些概括式的標準答案,而是要引導出最適合當事者個人、家族的解方。發揮具有伸縮性的溝通能力,贏取顧客的信賴,是很重要的事情」。在業務型態方面,可以衡量疫情狀況,配合顧客的需求,E-MAIL、電話、登門拜訪、視訊面談等等,靈活的彈性就是財務顧問的優勢,要懂得活用。
今後的時代,不只是人口,戶數也將逐漸減少。以往不斷膨脹的富裕層戶數,預料也將轉而傾向減縮。身為財務顧問,放眼下一個世代的富裕層,期許今後也能配合實際狀況持續接觸探討。
-


人生必修學分
理財規劃是人生必修學分
學校的課程有分「必修」和「選修」。「選修」課程可依照自己的興趣或生涯規劃做選擇,但「必修」學分就不能選擇了,是規定一定要上完拿到學分,否則是沒辦法畢業的。
「理財規劃」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必修學分,而且這個學分能愈早修愈好,對人生愈加分。「人不理財,財不理你」雖然是一句老掉牙的話,卻也貼切的說明了理財規劃的重要。因為不管你是小資族、單身未婚、已婚有家庭、高薪族或頂客族……。如果不做好理財規劃,最後真的會造成「財不理你」的結果。
理財規劃這個學分要怎麼修呢?我認為理財觀念從小就要培養,從家庭教育做起。現在很多家庭都富養小孩,只要小孩喜歡,爸爸都買給你。想盡辦法滿足小孩的慾望,這樣只會增長了小孩的物慾。其實應該要告訴小孩想買的東西很多,但要知道這些東西是你需要的,還是想要的。因為需要的東西可以買,想要的東西不一定要買,或許可以晚一點再買。可以讓小朋友做棉花糖選擇的實驗。這個實驗就是將小朋友帶到一間房間,裡面有一塊棉花糖。告訴小朋友,你可以選擇馬上把棉花糖吃掉,但如果你可以先忍住不吃,15分鐘後,你就可以得到二塊棉花糖。美國心理學家發現:能夠不急著吃掉棉花糖,等待多一塊棉花糖的小朋友,長大後,各方面的表現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還優秀。這個實驗就可以讓小朋友知道「延遲享樂」,可以有更多收穫的理財觀念。
「延遲享樂」的觀念在理財規劃上是很重要的。因為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如果每個慾望都要當下滿足,把資源用完,甚至透支,就無法讓有限的資源,透過投資規劃,複利成長,累積財富。所以,如果能「延遲享樂」,就可以讓你「提前富有」。
再來就是資源的分配,一定要有規劃及控制消費。不管你的收入有多少,如果沒有做好財務規劃,花錢隨興,有多少花多少。購買名牌精品,開豪車,出國旅遊。滿足所有的高物慾,享受生活。所謂的及時行樂,看似「偽富」令人欽羨的高消費生活,卻有可能讓你老來變「真窮」。「收入 – 支出 = 儲蓄」,這樣的消費習慣,通常都是月光族。賺多少花多少,根本沒有多的錢可以儲蓄。正確的理財觀念是「收入 – 儲蓄 = 支出」,一定要有紀律的儲蓄,剩下的錢才是可以花費的額度。這就是理財規劃的重要。先有理財目標,按照計畫去執行,學會控制消費,量入為出,並且有長期投資的規劃,定期檢視調整,完成自己每個階段的理財目標。
「理財規劃」是人生必修的學分。因為未來年老的你,必須靠現在的你,年輕的你來養。這個學分的高低,也會影響你未來生活品質的高低。所以提早修「理財規劃」學分,為我們的人生做加分。
(以上文章作者為 王敏華CFP® ) 2022/10/25
法制觀念-(上)
與保險有關的法制觀念-(上)
按「憲法第 19 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固係指人民有依據法律所定 之納稅主體、稅目、稅率、納稅方法及納稅期間等項而負納稅義務之意,然課人民 以繳納租稅之法律,於適用時,該法律所定之事項若權利義務相關連者,本於法律 適用之整體性及權利義務之平衡,當不得任意割裂適用。」「憲法第 19 條規定『人 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係指人民有依法律所定要件負繳納稅捐之義務或享減免 繳納之優惠而言」。本文針對保險金給付能節稅嗎?保險在稅法上遵循的原則?本 文將延伸到法制的觀念,深究探討下去。
首先,我們想探討保險給付與所得稅法之間的關係。基於量能課稅原則實施之 最低稅負制,是我們非常需要瞭解的。最低稅負制係為使適用租稅減免規定而繳納 較低之稅負甚至不用繳稅的公司或高所得個人,都能繳納最基本稅額的一種稅制。 目的在於使有能力納稅者,對國家財政均有基本的貢獻,以維護租稅公平,確保國 家稅收,這也是量能課稅原則的基本精神。
長期以來,我國為達成特定經濟、社會目的,採行了各項租稅減免措施。實施 結果,使減免範圍逐漸地擴增,而減免利益卻有集中在少數納稅義務人之情形,這 使租稅的公平性受到強烈質疑。全面檢討修正不合時宜的租稅減免規定,係解決問 題的根本之道。但是,因為我國所得稅減免規定分散於 30 餘種法律當中,欲在短 期內全面地檢討修正,著實有其困難。因此,在參考國際經驗,如美國、韓國、加 拿大等國的作法後,制定最低稅負制度(Alternative Minimum Tax) 1,使適用租稅減 免規定而繳納較低所得稅負或甚至免稅之法人或個人,至少要負擔一定比例之所 得稅,如此可兼顧既有產業或社會政策,並適度減緩過度適用租稅減免規定造成的 不公平現象,彌補現行稅制的不足。

保險給付在我國所得稅法的規定,依照所得稅法第 4 條條文,下列各種所得, 免納所得稅:…七、人身保險、勞工保險及軍、公、教保險之保險給付。在最低稅 負制實施2之前,保險給付依照所得稅法規定,享減免繳納之優惠,而保險期間始 日在民國 95 年 1 月 1 日以後之保險契約,才適用最低稅負制。應計入個人基本所 得額的項目當中,與保險給付相關的就是特定保險給付,特定保險給付的定義為受 益人與要保人非屬同一人之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給付,但死亡給付每一申報戶全 年合計數在 3,000 萬元以下部分免予計入。超過 3,000 萬元者,扣除 3,000 萬元後 之餘額應全數計入(前開 3,000 萬元免稅額度,自 103 年度起調整為 3,330 萬元)。 也就是說,受益人與要保人非屬同一人之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給付中,屬於死亡給 付部分,一申報戶全年合計數在 3,330 萬元以下者,免予計入基本所得額;超過 3,330 萬元者,其死亡給付以扣除 3,330 萬元後之餘額計入基本所得額。而受益人 與要保人非屬同一人之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給付中,非屬死亡給付部分,應全數計 入基本所得額,不得扣除 3,330 萬元之免稅額度。至於健康保險給付、傷害保險給 付、及受益人與要保人為同一人之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給付,均不納入個人基本所 得額,自無扣除 3,330 萬元免稅額度問題。

最低稅負制的目的是要讓所得很高,但因享受各項租稅減免,而完全免稅或稅 負非常低的人,對國家財政有基本的貢獻。所以大多數已納稅且沒有享受租稅減免 的納稅義務人,不會適用最低稅負。保險給付過去在所得稅法第 4 條規定,即是屬 於租稅減免的一種,在最低稅負制實施之後,特定保險給付也就無法全額免稅,而 進入了定額免稅的階段,這在保險契約規劃上實則邁入全新不同於以往規劃的進 程,而國人根深蒂固的保險給付全額免稅的觀念自始也發生變化,國稅局也責成各 保險業者教育轄下業務同仁加強跟保戶說明和服務。最低稅負制是全面性稅制改 革之起步,檢討修正不合時宜之減免稅措施3,亦屬整體稅制改革之一環,政府將 持續進行整體性調整,以符合社會之公平正義,同時亦會兼顧整體經濟產業之發展, 俾使我國財政得隨同經濟成長更趨健全。

法制觀念-(下)
與保險有關的法制觀念-(下)
本文針對保險金給付能節稅嗎?保險在稅法上遵循的原則?本文將延伸到法 制的觀念,深究探討下去。
延續與保險有關的法制觀念-(上),接下來,我們想探討保險給付與遺產及贈與 稅法及保險法之間的關係。依照我國保險法第 112 條規定,保險金額約定於被保險 人死亡時給付於其所指定之受益人者,其金額不得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再者,依 照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6 條條文,左列各款不計入遺產總額:…九、約定於被繼承 人死亡時,給付其所指定受益人之人壽保險金額、軍、公教人員、勞工或農民保險 之保險金額及互助金。由上述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6 條第 9 款之規定可知,保險金 額不計入遺產總額者,以人身保險中之(死亡)「人壽保險」,且約定該「人壽保險 金額」於被繼承人死亡時,給付與被繼承人指定之受益人者為前提。保險係就不可 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本於風險分散之原理,即付出較少之代價(保費)卻能獲得 較大之保障。故上述遺產及贈與稅法及保險法關於被保險人死亡時給付於其所指 定受益人之人壽保險金額,不計入遺產總額之規定,即是本於上述保險之原理,從 人道精神所為之立法裁量,並非鼓勵或容認一般人利用此方式任意規避原應負擔 之遺產稅。
按租稅法所重視者,應為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經濟事實,而非其外觀之法律行 為,故在解釋適用稅法時,所應根據者為經濟事實,不僅止於形式上之公平,應就 實質上經濟利益之享受者予以課稅,始符實質課稅及公平課稅原則(司法院釋字第 420 號1、第 496 號2、第 500 號解釋3參照)。又量能課稅原則為一法治國家稅法之 基本原則,租稅負擔應依其經濟之給付能力來衡量,而定其適當之納稅義務,凡負 有相同之負擔能力即應負擔相同之租稅(司法院釋字第 565 號解釋4理由書參照), 如利用避稅行為以取得租稅利益,其私法上效果依契約自由原則仍予尊重,但在稅 法上則應依實質負擔能力予以調整。
按租稅法所重視者,應為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經濟事實,而非其外觀之法律行 為,故在解釋適用稅法時,所應根據者為經濟事實,不僅止於形式上之公平,應就 實質上經濟利益之享受者予以課稅,始符實質課稅及公平課稅原則(司法院釋字第 420 號1、第 496 號2、第 500 號解釋3參照)。又量能課稅原則為一法治國家稅法之 基本原則,租稅負擔應依其經濟之給付能力來衡量,而定其適當之納稅義務,凡負 有相同之負擔能力即應負擔相同之租稅(司法院釋字第 565 號解釋4理由書參照), 如利用避稅行為以取得租稅利益,其私法上效果依契約自由原則仍予尊重,但在稅 法上則應依實質負擔能力予以調整。
於民國 105 年 12 月 28 日公布之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 7 條規定,其立法意旨 為:租稅法所重視者,係應為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經濟事實,非僅以形式外觀之法 律行為或關係為依據。故在解釋適用稅法時,所應根據者為經濟事實,不僅止於形 式上之公平,應就實質經濟利益之享受者予以課稅,始符實質課稅及公平課稅之原 則。從而有關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之判斷及認定,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實關係及 所產生實質經濟利益為準,而非以形式外觀為準,否則勢將造成鼓勵投機或規避稅 法之適用,無以實現租稅公平之基本理念及要求。故依上述保險法第 112 條與遺產 及贈與稅法第 16 條第 9 款規定,約定於被繼承人死亡時,給付其所指定受益人之人壽保險金額不計入遺產總額之立法意旨,應指一般正常社會情況下,被保險人所 以與保險人約定於其死亡時將保險金額給付予其所指定之受益人者,乃係為保障 並避免其家人因其死亡致失去經濟來源,使生活陷於困境,是受益人領取之保險給 付如再課以遺產稅,有違保險終極目的,乃明定該金額不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課稅, 並非鼓勵或容讓一般人利用此一方式任意規避原應負擔之遺產稅,倘納稅義務人 在經濟上已具備課稅構成要件,竟利用避稅行為以取得租稅利益,基於量能平等負 擔之實質課稅原則,自無保險法第 112 條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6 條第 9 款前段規 定之適用。
------------------------------------------------------------------------------------------------------------------
1 司法院釋字第 420 號解釋文 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420%20
2 司法院釋字第 496 號解釋文 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496
3 司法院釋字第 500 號解釋文 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500%20
4 司法院釋字第 565 號解釋文 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565
(以上文章作者為 行銷推廣委員會 高震宇副主任委員)
快樂起步走!
快樂起步走!需要學習「關於退休」的財務旅途
有次跟朋友在咖啡廳閒聊,友人說到兩位阿姨的小孩最近正好都幫忙她們倆換新手機的事,一位高興的說:我小孩最近買64G的手機讓我用耶!另一位聽完不好意思地說:我小孩才換5G的手機給我……。聽完不禁莞爾,誤將此G比那G啊!
退休準備的過程中,最多民眾會問到的就是買甚麼股票可以領到好的配息,有沒有推薦的商品?某股票社群有人說的某某標的是麼意思等……。而問這些問題的人,過去僅有些許的買股票的經驗。存股領息就是在安排退休嗎?

對於退休計畫這件事,可以從三個面向討論,分別是:早開始、避黑洞、跟錢打交道。
-
早開始:用錢時適當的區分消費與浪費,而結果是一連串過程的呈現。
一般人會想,現在存的也沒多少錢或會想如此一來我就沒有錢做其他的事情等等。卻往往沒想的是,如果不開始,未來即使比現在更多幾倍的收入,問題只會變得更麻煩。因為隨著收入增加,支出通常也會不知覺地跟著增加,必須學會用錢時適當的區分重要與否,認知到是為消費或浪費的花用,對自己大方同時亦同等想到未來的自己。
2003年2月記得應該是過年前後,在書局有本喜氣的鮮紅色封面標題是「50歲快樂退休」,引起我的注意。遂拿起這本雙周刊翻讀,至今竟也將滿20年,周刊仍在我書櫃上偶拿出翻閱。
這20年也讓人見證金融理財知識的重要性!記得喬治瑪莉卡嗎?這應該是台灣第一張現金卡。率先推出了有借款功能的卡片,1999年問世的這張卡因為核辦簡易,加上廣告歡樂,訴求小資族也能輕鬆辦卡,以至2005年台灣發生卡債風暴,逾80萬人淪為卡奴。
給我們甚麼啟示呢?其實現金信用卡不可怕,可怕的是經驗與使用的觀念不足!
如能及早有正確的理財知識,可以認識自己財務上的能與不能,有調整執行方式的時間,更能從容優雅的增加自己的優勢資源,放掉可以不要的浪費選項。
-
避黑洞:正視風險灰犀牛,遇風險有能力回復。
人一張開眼,吃東西難免病從口入。上班、創業或投資,無論是主動或被動收入,在退休的規劃中需要的是安穩安心!我們無法完全與風險抗衡,而是面對風險時,不致一敗塗地。將「可能的風險」視為灰犀牛來預備,在客觀的財務與主觀的心理承受上都能保有回復的能力。
我們試圖了解「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但並非每種情況都一定有解決方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希望透過規畫更清楚的了解所走的旅途。
筆者所見,五個最容易造成退休規畫失敗的灰犀牛是:1.年輕時未考量到會健康不佳與生病花費2.投機失利3.家庭變故未考量到4.事業變故未考量到5.過去心理上無準備要如何管理大錢。
有機會再來分享個案。
在經濟領域,許多危機事件不是「黑天鵝效應」,就是「灰犀牛效應」,可看作是相互補足的概念。黑天鵝指的是不可預測、極其罕見,並可能產生嚴重後果的事件。灰犀牛指的是極有可能發生,往往有顯而易見的警訊及證據,但卻被忽視的威脅,是一個我們應該意識到的風險。
-
跟錢打交道:沒有一套方法是100%可以拷貝套用的。
退休準備非單一商品的選擇,商品與工具是個人認識自己財務現況、風險承受能力、態度與生活價值後的配置。
例如,有時難免有自己的小劇場,有覺得不易跟親友討論的家庭財務問題,此時往往先仰賴的是我們過去所累積的財務經驗。又如,在資產只有幾十萬百萬的時候,會想抓住市場訊息,抓對幾次,資產要增加不難;但資產達到一定程度時,有時同一方法沒有太大問題,但自己內心卻是難承受的。這些對個人用錢的策略上、內心裡都是考驗。
所以要與金錢打交道,不要把金錢只當成數字,亦可以擺設視覺化的海報或書刊,針對不同期間的財務目標,進行專戶管理無論是儲蓄或投資。必須學會好好跟擁有的金錢相處。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在設定目標時循序漸進,不要設定一個達不到的數字標準,但也不能設了輕輕鬆鬆就能達成的。金錢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倘若無時無處都缺著錢,那麼錢就變得舉足輕重了。
隨著高齡化趨勢(圖1),快樂退休的意義,也可先以幾歲不被錢拘束著工作作為第一階段的目標,再期勉更為精采第二人生。

近10年國人平均壽命趨勢。(圖1:內政部提供)
-
(以上文章作者為 王琦惠CFP® ) 2022/09/30
被動投資策略
富裕人士的被動投資策略
在Asian Private Bank 亞洲私人銀行家2022/06/13 的一篇文章中 提到 : 隨著市場波動,亞洲家族辦公室投資轉向ETF !
有越來越多 亞太地區的富裕人士和家族辦公室將資產配置到被動策略(例如ETF)中,以降低成本並能管控動盪市場中的下跌風險。由於美國通膨觸及數十年高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高以及COVID-19揮之不去的影響,全球股票和債券市場在2022年經歷了艱難的局面,對ETF等低成本工具的需求不斷上升並大流行。高資產族群的投資越來越成熟,會尋求多元化的產品與投資,在投資研究及資產配置方面變得更加制度化。由於單一證券通常受市場動能影響很大,因此家族辦公室越來越關注ETF和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等工具。
Brown Brother Harriman 5月發布的調查,2021年是大中華地區ETF指標性的一年,該地區資產管理規模增長到3000億美元,而投資者預計增加ETF配置的比例由過去的76%增加到84%。加大對ETF的配置力度是全球趨勢,貝萊德 2021年的一份報告估計,到2024年底,全球ETF資產預計將從2021年的 9兆美元增至 14兆美元。2022年5月下旬,香港證監會(SFC)和中國證監會(CSRC)聯合宣布,允許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投資者在兩個司法管轄區交易ETF。
其他受到富裕人士和家族辦公室青睞的投資工具是那些可以在通膨上升和債券收益率飆升的情況下增加股息的投資工具,例如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
根據野村證券5月的一份報告,基於美國債券收益率不會走高的假設,新加坡上市的房地產信託基金可能具有吸引力。該機構指出,在美國債券收益率下降的環境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往往表現出色。在香港交易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收益率在4%~9%,投資者仍然希望追逐收益率。
這些年許多理財的文章紛紛推薦購入ETF的資產,為何ETF會讓大家趨之若鶩 ? 為何連高資產族群也拉高投資比重? ETF確實有許多投資的優勢:
1.投資ETF就像是買進一籃子的股票,有分散風險的概念。
2.投資標的資料透明,ETF的相關資訊及歷史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
3.交易方便,與股票的交易方式一樣,都能通過券商APP就能進行買賣。
4.容易管理,所有個股都是由基金經理人篩選而成的投資組合,而基金經理人會定時審核並調整ETF當中的持股,投資人可免於自行替換成分股。
5.選擇多樣,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ETF品項供投資人選擇,投資人可依據個人的投資目標做選擇。
6.交易成本低,ETF和股票的買賣手續費成本相同,但是,唯一差別在於賣出時的證交稅上,股票的交易稅是千分之3,ETF則為千分之1,相對的ETF的交易成本較低。
7.交易彈性,能在交易日的盤中或盤後進行買賣交易,還可以選擇與證券商約定進行定期定額投資。
綜合以上優勢,又大盤ETF的長期報酬會比「多數的主動型基金」還要好,所以越來越多人把資金投入ETF的投資。但是有錢人的投資大多數是中長期的,因此選定看好的市場或類股,就耐心給它一點時間發酵,勿頻繁交易,手續費也是會增加並可能無法享受時間帶來的波段成長。大環境出現金融海嘯、惡性通膨,或產業出狀況時,代表成分股中大部分的標的同時都下跌,ETF也會遭遇劇烈的波動但系統風險仍無法迴避,這也是要注意的。
想學習穩健投資、穩健獲利,我相信 巴菲特 說的話 :「人生就像滾雪球,你只要找到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道,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投資ETF也該秉持這個道理!
(以上文章作者為 吳易燁CFP® ) 2022/08/28
投資總是不如預期....
投資總是不如預期,我們如何設計投資計畫,藉由QVDT架構打造投資組合
★投資結果常不如我們預期
我們是不是常常在投資上遇到一些狀況,信心滿滿的投入後,在持有的過程中,無論持有時間長或短,總會發生各種事情來阻撓我們,讓自己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是反指標,怎麼買了就跌、賣了就漲?
1.覺得OO公司今年賺得特別多,應該股價要一飛沖天,怎麼買入後股價開始走下坡。
2.XX公司產品熱銷,應該會反映在公司股價上面,買入後股價卻不漲反跌。
3.QQ公司強勢上市IPO,以往沒有機會參與投資,想趁著這次機會買入好公司的股票,結果買完後股價卻一直下跌。
4.存了一筆買房的頭期款,感覺在銀行利息很少,聽說現在買股票很賺錢,想說買房前讓錢多增值一點,結果放到房子都要買了,頭期款還在股票內沒有解套。
這些事情一直在我們周邊發生,甚至也容易讓我們產生誤會,以為「投資」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但問題其實不是投資很危險,而是我們常常搞不清楚狀況,甚至誤以為自己的判斷很有道理,導致結果跟自己想的不一樣。畢竟沒有人會去做自己覺得不好的事,往往是以為正確而去做,後來才發現大錯特錯了。
-
★為什麼投資結果會跟你想的不一樣
1.沒有想清楚投資標的及為了什麼投資
投資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各種投資方式跟標的也都不相同,如果沒有清楚在做什麼,以及自己為了什麼而投資,很可能在價格波動的時候心裡承受不住,而無法堅持原本的決定,事後才來後悔卻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可以從下圖看到,各種資產類別從西元1802-2021年的成長性,圖中統計了不同類型的資產類別,美國股票(Stocks)、長期公債(Bonds)、短期國庫券(Bills)、黃金(Gold)、美元(Dollar),並以扣掉通貨膨脹的年化報酬率去呈現。長期來說投資股票的報酬率最好,但過程也最曲折;持有現金看似報酬率最平穩,但會默默的被通貨膨脹吃掉。

在我們了解圖的說明狀況下,我們可以用3種情境來思考:
(1)投資需要考量上下起伏的波動因素:
隨著投資時間越長,投資股票的報酬越高且效益高於其他其它資產類別,但如果沒考量到股票上下起伏的幅度比較大,起伏的時間比較長等因素,很可能做出自己無法承擔後果的的決定。例如拿明年買房的頭期款來買股票、現在入不敷出想要買股票賭一把。
(2)投資需要考量通貨膨脹因素:
以為持有現金比較安全,但持有越久,後來才發現手上的現金居然慢慢地貶值,現在手上的1千塊沒有20年前的1千塊好用。
(3)投資需要考量現在的財務狀況與未來的目標:
知道自己的財務狀況,了解自己想要的目標,會比較清楚現在做的投資風險是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投資的風險是什麼。我們可以思考借錢買股票的風險是什麼?投資目標是為了退休的話,是否就比較不會受到短期價格變化影響,而把眼光看得比較遠。
2.沒有考慮自己可能承擔的風險
我們剛開始接觸投資市場時,很容易太過在意報酬率。但其實我們該重視的是「風險報酬率」,也就是考量冒著什麼風險的情況下取得的報酬。我們不要冒著賣白粉的風險,去賺取賣白米的報酬。投資是在風險與報酬率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再選擇自己可以承擔的模式。在這樣的思考下,在每一次做決定前,都需要想著這個決定萬一發生不如預期的事情時,是否可以承擔這樣的結果。例如都已經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還借錢去做股票投資。
-
★人類本能不利於我們做投資
在人們本能的驅使下,我們很容易在意短期結果,而忽略長期的影響,這也是因為時間越長越難客觀評估。尤其每天看到市場反應不是漲就是跌,但我們的本能其實對虧錢的反應比賺錢強烈,自然就容易做出虧錢的決策。美國專業投資機構「DALBAR」,從西元1994年起專門研究「QAIB」(註7),發現人容易受本能影響作出決策,但不斷做出決策來買進賣出的效益,還低於買進後持續持有的結果。因為某些原因迫使我們想做出決策,反而是我們虧錢的主因。
所以我們知道,靠著本能或感覺去做投資與財務決定,很可能結果不如人意,那我們該怎麼設計自己的計畫呢?我們可以建構「以目標管理為導向的投資計畫」,以幫助我們在執行過程有標準來調整,知道為了甚麼原因而執行,也能更安心的面對投資過程:

1.先確定我們有哪些目標要達成?
2.考量想達成目標的時間點與預算?
3.依QVDT原則選擇投資方式。
4.目前財務狀況能否有足夠投資資金?
5.依我們的價值觀來決定,如何調整財務狀況達成目標。
6.如果目標改變或意外發生,知道如何調整來應對。
-
★投資哲學-QVDT架構打造投資組合
為了達成我們的目標,投資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如何管理並打造投資組合呢?我們認為需要遵循「QVDT的投資架構」,篩選並透過調整QVDT的比例,執行最適合自己並且能達成目標的組合。那什麼是「QVDT的投資架構」呢?

1.Q-Quality良好的品質:
Q的條件是在我們選擇投資方式或者標的時,需要有辦法做出篩選,選出能成為我們選擇的選項,在前提至少需要具備2個條件:
(1)在配合目標達成的前提下,資產能夠持續增長:
因為我們需要達成想要的目標,在投資方式跟標的上,都需要能持續成長到目標完成。在這個前提下,炒作、資金盤、太投機的操作就會先排除掉。
(2)具有可複製性,是每個執行者都可複製並實踐的:
投資是「方法論」而不是「結果論」而已,也就是說單純的投資結果好,但是其他人都無法做到的時候,這種方式就沒有意義。甚至其實方式的運氣成分比重太高,卻誤以為這種投資方法可以複製,未來某一天卻翻船翻不了身。因此在選擇方式跟標的時,我們需要考量到策略、紀律、執行、心理層面、檢視……等,都是執行者可以做得到的事。
2.V-Value合理的價格:
投資的本質是投入現在的資產,換取未來增長後的資產。因此萬一現在投入資產價格過高,對未來可能就是一件不利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考慮2個條件:
(1)外在的價格:
我們買入時需要花費多少,外在的價格有受到什麼因素影響?
(2)內在的價值:
有沒有辦法評估,讓自己大致認定投資標的值多少?自己願意花多少資金投入?
如果外在價格跟內在價值有辦法衡量,我們有自己判斷的標準的話,也更有機會賺取到投資標的未來的成長,報酬也有可能更高。
3.D-Diversification充分的分散:
投資本質上是有風險的,但如果什麼風險都想要規避,並無法達到我們想要的報酬與目標。我們需要考量在面對未知的風險下,確保自己能夠承擔得起風險而去追求報酬,而不是追求賣白米的報酬卻承擔賣白粉的風險,因為只要遇到一次太大的危機就可能翻不了身。這時如果做好投資組合的分散,因為組合中的標的相關程度不同,同樣的原因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至於在特殊事件發生時,你的標的全部都會大跌。因此可以平衡承擔的風險與獲得的報酬間的關係,不讓自己冒著無法承擔的風險。
為什麼我們需要考量分散呢?我們可以觀察下圖,可以看到不同的投資標的15年來的長期累積報酬率,以及每年報酬率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理解,不同的投資標的都有自己的長期報酬率以及上下波動,再假如我們從大型股中選出蘋果公司的話,它的波動會高得多,結果上也獲利更高,但當初如果選的不是蘋果呢?會不會倒閉?或者投資達不到預期?
下圖有很好說明控制風險帶來的影響,圖中不同顏色的方格,都代表不同的投資資產類別,我們會發現找不出每年都贏的大贏家,而是都有不同的高低起伏,譬如2007年的大贏家是新興市場的股票,當年持有報酬率是39.8%,但隔年的輸家也是新興市場股票,2008當年持有報酬率是-53.2%。這種大起大落,會影響自身的財務狀況以及投資的心理狀況。而圖中的AA,將其他顏色的資產類別去作出一個搭配,依投資比例組成投資組合,我們就會看到波動就會比較平緩,但相對來說長期報酬率也會下降。

資料來源:Novel Investor

資料來源:Novel Investor(註2)
但如果我們清楚目標達成需要多少資金,就可以考量如何分散風險賺取多少報酬,再選擇分散的方式及效益,而不讓自己在某一年的投資翻船或長期投資無法達成目標。
4.T-Time足夠的時間:
T的時間因素是為了達成目標很重要的條件,我們可以看下圖顯示的差異,如果投資100,000元,不同時間及報酬率結果如何:

因為時間的因素,在投資上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有利條件:
(1)參與投資的時間越長,我們可以越省力,早期開始投資效益高於越晚開始投資。
(2)參與投資的時間越長,即便投資波動比較大的標的,也可以在考慮時間因素下,讓自己承擔得起風險。越晚需要實現的目標如退休,就可以考慮將投資股票的比重增加。
時間因素就像暢銷書《原子習慣》提到的一樣,每天一點點的持續進步,或一點點的持續退步,都會隨著時間放大效果。

資料來源:《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
5.QVDT綜合考量:
「QVDT的投資架構」是需要綜合考量的,只要是在考慮目標達成的實際情況下,有可能QVDT四個條件比例會不同,例如目標達成的時間長度不同、關注投資組合的心力不同……等。但無論如何,為了達成整個生涯的目標,開始長期投資設計出來的投資組合,QVDT四個條件是必須具備的重要因素。
-
★確保投資資金的累積符合目標達成
我們在運用投資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們需要保持能持續投資的能力。因為投資報酬率不可能無限上綱,我們才需要討論在「QVDT的投資架構」下,如何讓自己不斷有資金投資,而且不因為其他意外而中斷投資,或者被迫賣出投資部位。而這是需要做出財務上的管理調整才能達成的,因此我們需要考慮2種管理的方法,並做個案的簡單說明:

1.收支管理:
我們需要計算出目前財務狀況支出及因應短期目標的資金,因為這影響到我們每年的生活能否持續:
(1)每月支出預算:
定期每個月會支出的項目,如餐飲費、交通費、電信費…..等。
(2)年度支出預算:
不是每月會支出的項目,但可能每年一次或數次的預計支出,如父母紅包、每年旅遊費、保險費……等。
(3)短期目標儲蓄:
準備時間太短的目標,如2年後想要結婚,並不適合使用投資準備,而需要考量流動性比較高的資產,如定存、活儲…..等。
2.風險管理:
我們不想要遇到意外狀況時,會讓我們為達成目標準備的投資部位被迫賣出,同時也要準備因應緊急狀況的緊急預備金,這些考慮的基準也都來自於收入與支出影響的生活方式:
(1)身故風險:
考量自己身故會有的責任需求後,需支出的保費。
(2)醫療風險:
考量自己發生需要使用醫療資源時,會產生的花費需求後,需支出的保費。
(3)失能風險:
考量自己萬一需要被照護,自己考慮的照護支出後,需支出的保費。
(4)緊急預備金:
遇到特殊急迫事件時,能有一筆馬上拿得出來的資金來應對,而不讓自己被迫匆忙做決定,如因疫情影響而放無薪假或被資遣等狀況。緊急預備金原則上應準備每月支出3-6倍的金額。
3.以個案小方說明:
實際管理執行如同下圖小方的財務狀況,這時我們就可以確保投資的資金是閒錢,不影響我們每年過生活需要使用的錢,也因此能在投資承擔更長的時間,不被迫做出賣出的選擇。

但如果這時發現,可以投資的金額仍然無法達成目標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做4種調整考量:

1.如何提高收入。
2.如何減少支出。
3.目標可否延後。
4.目標可否減少。
這4種考量需要考慮到目標,以及現在的生活方式,在符合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調整。以避免發生擔心自己無法退休,現在生活卻節省到很困苦;或太想享受現在,而忽略可能達成的未來目標等狀況。我們可以從下圖中發現小方的目標金額及目標時間,如果在現在需要做出什麼調整,小方因此選擇的調整方式。

(註3)
小方考慮到自己的工作型態,如果提升某些能力後,其實是很有機會轉職加薪的,而且也因為這樣轉職是自己想要的,所以願意去嘗試跟提升能力。我們會發現小方每月收入提升9,000元,並且可以做投資使用,就足以讓他達成所有目標,也有檢視的標準可以讓自己調整來面對未來。

在重新建立投資計畫狀況,我們會知道目標與現在生活方式的關係,也會知道每一件執行的事情與其他事情的關聯性,並知道我們想要的生活如何達成,同時財務檢視也都會有了標準。讓投資再也不是為了賺最多的錢,而是回歸到想要的目標與生活方式如何被滿足。
-
★重點回顧★
1.重新設計自己的投資計畫,需要重新確定自己的目標,再以終為始規劃。
2.理解QVDT的投資架構。
3.要確保持續投資達成目標的能力,需要先建構收支與風險上的管理。
(以上文章作者為 邱茂恒CFP® ) 2022/11/10
附註:
1.「QAIB」-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vestor Behavior,又稱做「投資者行為量化分析」,將不同類型的投資者依據不同期間,分析因為投資者決策而產生什麼影響及差異。
2.說明:

3.各種變化因素有同時考量,同時也包含通貨膨脹率,但顯示以現值為準,會使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遺囑信託
遺囑信託完成單親媽媽照顧孩子的心願

「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先離開了,我留下來的錢,可以好好用在我的孩子身上!」螢幕前的林小姐,很堅定的告訴我她的需求。
因應疫情要減少人與人之間的實體接觸,因此,本所這兩年來都有用視訊的方式協助客戶做線上的法律諮詢。
林小姐是位事業有成的女士,在疫情前,她也常常兩岸三地當空中飛人飛來飛去。
按照林小姐的說法,她和前夫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沒有太差。
只是兩人對於理財的觀念實在是大相徑庭,因此,雖然二人之間有一雙可愛的兒女,但兩人還是決定,退回好朋友的關係,好聚好散,共同當孩子們的父母就好。
「那麼為什麼現在會想來做這樣的規劃安排呢?」我好奇地詢問。
畢竟鏡頭前的林小姐,看起來也只不過四十多歲,和我多數是五十歲以上才來做傳承規劃的客戶們,年齡層明顯有一段差距。
「我常常因為工作的關係在外面跑,行程滿檔,很多事情都喜歡安排得井然有序,我才能安心。而我的孩子真的還很小,都還是小學生,如果我真的怎麼樣了,雖然孩子們可以繼承我的財產,但我一想到前夫會是監護人,還有他用錢大手大腳的習慣,我就擔心~我怕他會不會一不小心就把我孩子的錢敗在他自己的手裡,導致我的孩子們到時候沒錢用......」林小姐雖然是位事業上的女強人,但是身為母親,也和多數的父母們一樣,最終都只是希望自己打拼下來的財富,能好好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們~
「那麼林小姐,您有哪些種類的財產呢?」不同財產種類,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搭配規劃,因此我需要先了解有哪些財產?
「在國內,我有一些不動產,有自住的,也有出租的;當然也有現金存款、公司股份及一些投資;其他就是在境外的不動產及保單了......但我想,我們先從我的不動產開始處理好了。」林小姐緩緩道來她擁有的財產,也不出人意料之外的,初次會談的客戶,總是謹慎的希望先從自己的其中一樣財產來開始規劃安排。
「您聽過信託嗎?」我問林小姐。
「有聽過,但我不大清楚,信託可以如何幫我解決我的問題?」林小姐說。
「遺囑搭配信託條款,也就是遺囑信託,應該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透過遺囑信託安排這些不動產,您還在的時候,仍然由您個人管理、使用,租金也是自己收。」
「但當您上天堂,同時也繳完遺產稅之後(建議安排遺囑執行人處理),不動產進入信託,由受託人管理,管理的方式我們可以在遺囑內寫明,讓(受益人)孩子們可以繼續居住在裡面,租金收益也可以依照信託條款的約定,在符合特定情況下(例如:學費、留學、創業金、子女年滿幾歲、結婚...),撥款給孩子們,父親即便是監護人,也不能代為出售不動產,或是要求改變不動產的租金撥款管理方式。
同時,如果孩子們成年後做生意,真有債務問題發生,他們的債權人也不能強制執行這筆不動產!可以幫助您達成照顧孩子們的目的!」
我詳細的跟林小姐說明,遺囑信託可以如何幫助她照顧孩子們!
「好啊,那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做?」林小姐緊接著問我。
「我們需要討論一下信託條款的內容,才能寫在遺囑裡面。還有『受託人』,您希望由銀行擔任?還是由自己信任的親屬擔任呢?另外也建議安排一位『監察人』,監督受託人是否有按照條款內容,管理不動產。還有『遺囑執行人』的人選,也要安排一下,他未來要協助申報並繳納遺產稅!」在安排遺囑信託時,是有許多角色來共同協助達成目的的。
「看來很多事要做!我想先瞭解,由銀行或我的親屬擔任受託人,有什麼不一樣呢?」林小姐的疑問,也是多數人的疑問。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依現行法,二者都可以擔任受託人。
1.費用部分:銀行擔任受託人會收簽約手續費(通常數千元),財產(成為遺產時)進入信託管理時,會收管理費(按信託財產淨值之年率0.2%-0.5%),有些銀行會收取規劃費(規劃客製化條款)。
親屬擔任受託人,我也建議要給管理費,畢竟人家協助我們處理事情,將心比心,是該給人家的。
2.而銀行擔任受託人的優點是,銀行是法人,原則上沒有死亡的問題,較能依照我們的規劃內容去執行,之前我也曾協助客戶和銀行溝通協調出,能達成客戶心願,同時銀行也可以執行的條款內容。
但即便是由親屬擔任受託人,也可以透過律師協助,安排法律上可以執行的條款內容,並且不管誰當受託人,都可以安排律師或親屬擔任監察人,來監督受託人的財產管理。」
「好的,我大概瞭解了,我需要先考慮一下身邊是否有合適的人選?再評估是否由銀行擔任受託人!」
「那律師您剛有提到,要按照遺囑條款安排遺產繼承,要先繳完遺產稅才能處理,所以也要找一個『遺囑執行人』?」
「是的,並且建議要安排一筆繳稅的錢,俗稱預留稅源,給遺囑執行人,讓他可以有錢繳稅,我們的遺囑信託規劃登記,才不會卡住。而完稅之後的財產過戶登記,也不需要繼承人們共同來簽署文件及繳納印鑑證明,因此,孩子們不會受到父親的意見影響,不管孩子們繼承時是未成年,甚至已成年都不影響。」遺囑執行人正如大家在歐美電影中常看到的,那一位總是在喪禮後,召集家屬齊聚一堂,公開遺囑內容的那位律師(不知電影中為什麼總是安排一位年長男士演出就是了~),他就是遺囑執行人。
「我心裡有人選,我妹妹應該可以協助,那我的錢要如何準備給她?又如何能保證,她拿了錢之後,會把錢拿去繳稅,而不是放在自己口袋就不管我小孩的遺產稅處理了?」林小姐再度提出她的疑問。
「這個問題很好,您會問也是人之常情,其實您可以規劃一筆保險,身故保險金受益人指定給妹妹,未來這筆保險給付,不需要計入遺產總額分配,可以直接從保險公司取得這筆保險金來繳遺產稅,不需要繼承人的同意,這是安排繳稅的錢的方法。」
「而保證妹妹(遺囑執行人)領錢之後,把錢拿去繳遺產稅的方式,就是同時規劃『保險金信託』,由銀行擔任這筆保險金的受託人,保險金在您上天堂後,保險公司直接給付到銀行的信託專戶,您妹妹先幫忙申報遺產稅,等拿到稅單之後,提供稅單給受託銀行,用這筆保險金納稅,剩下的錢就留給妹妹當作她擔任遺囑執行人的報酬。而遺囑執行人會是遺產稅的納稅義務人,妹妹如果沒繳稅,國稅局會找她負責,不用擔心她不去繳稅。」
「聽起來可行,而且過程中,需要許多工具的搭配才能達成我的目的。」聽到林小姐這樣答覆,我感到欣慰,因為她應該有理解為什麼需要理財工具搭配的價值了。畢竟常見許多人,會有誤解,認為只用單一方式,就能解決他的全部問題,那是不切實際的。
「是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本身除了是律師,也進修成為理財規劃顧問,並且和銀行、壽險顧問、代書、會計師,甚至境外理財顧問一起合作的原因,這樣才能完整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啊!」
「那吳律師,我們就開始來執行吧,您看我先需要提供給您什麼資料?」林小姐果然如她所述的,喜歡事情安排有序,真是位積極的行動派企業家。
「好的,請您先準備不動產的謄本資料及我們約下次時間,討論您想規劃的信託條款內容吧!」
-
(以上文章作者為 紀律道德委員會 吳挺絹委員 )
遺囑傳承不動產的好處
「您覺得遺產是什麼呢?」
如果您問我,我的回答是:「遺產是留給家人最後的禮物!」
但如果家人為如何分這些禮物而意見不合,爭破頭並為此對簿公堂呢?
有些家庭甚至為此衍生刑事案件,您知道嗎?
-
壹、 有效遺囑,在完稅後,即可將不動產辦理過戶,不需全體繼承人同意
實務經驗上,並「不」是如大家想像的,只有「有錢人」才會為爭遺產而上法院!
而多數人想像中,直接依照法律規定的應繼分來分最公平,也未必是最不會有糾紛的方式!
我曾處理過一個案件,這個家庭中,在父親過世後,留下太太和兩個女兒!
遺產只有一棟房子和一些存款,繼承人就三位,看起來十分單純吧!
父親沒有遺囑,過世後三位繼承人討論如何分配遺產,最終達到存款部份按應繼分分配,每人分1/3。
但是父親留下來的房子,要如何處理呢?
房子是要出租每月收租金?還是賣掉大家分現金?還是給誰住?大姐一家住在裡面,堅持不搬,又不願意拿租金出來補償其他人,事情要如何解套?
遺產的繼承,當被繼承人生前「沒有」規劃安排未來如何分配時,在身故後,只有兩種方式來處理分配問題:
1.繼承人們談個「遺產分割協議」方案出來!
2.但只要有任何一位繼承人「不願意」簽協議,也不願意交付相關繼承資料,
例如印鑑證明...等,那麼很遺憾的,大家就只有上法院走「遺產分割訴訟」一途了!
而「禮物」就會搖身一變,成為繼承人們對彼此互相「厭惡」的原因了!
因此,為避免好好的「禮物」,成為「厭惡」的源頭,被繼承人把自己預計如何分配的想法,落實成有法律上效力的「遺囑」是有必要的!
而一份有效的遺囑,可以讓不動產,在繳清遺產稅(或取得免稅證明書)之後,憑著遺囑加上遺產稅繳清證明書,到地政事務所就能辦理不動產的過戶,完全不需要其他繼承人的同意或提供任何資料!
一份有效遺囑,對於不動產的傳承,效力是非常強大的!
同時,繼承還能免掉土地增值稅!
因此,我在和客戶討論資產傳承時,當我瞭解到特定不動產,他想留給特定人(可以是法定繼承人,也可以是其他親友,法律上會是受遺贈人),並且取得後,是打算自住為主,我就會提醒客戶,我們可以運用遺囑規劃安排。
附帶說明,我在協助客戶訂立律師代筆遺囑時,一定會請客戶安排一位遺囑執行人,好能在客戶上天堂後,協助完成上述他最後的心願,而執行人即便不諳後續申報遺產稅、繼承過戶程序,我們律師仍可以協助執行人處理。
-
貳、被繼承人可以在「遺囑」內告訴子孫,為什麼選擇留什麼財產給「誰」?這後面的祝福是什麼?
我身邊就有案例是:「祖母將某套黃金首飾,留給孫女,是因為想要孫女未來出嫁時,能戴上這套首飾,這樣即便到時候,祖母人不在了,孫女還是可以帶著祖母深深的愛與祝福一同出嫁!
後來祖母先辭世了,孫女從遺囑執行人那裡收到這套首飾,並告知祖母的祝福時,心裡是充滿感動與對祖母的懷念!」
因此,我常在演講中告訴聽眾:「遺囑是留給家人的:最後一封情書」!
我們來寫情書,就不感覺提到遺囑觸霉頭了吧!!
-
參、用遺囑信託,照顧未成年(或身心障礙)的子女或生病的老伴
您是否還記得,曾看過這一則新聞:「香港影星沈殿霞(肥肥)當年把她的遺產,留給獨生女鄭欣宜,但又擔心女兒年紀輕,財產管理能力不足(也怕被有心人給欺騙),同時希望女兒能靠自己努力,做個有用的人,來好好的過生活,因此透過規劃,讓女兒必須年滿35歲才能拿到遺產。」
鄭欣宜已經年滿35歲了。
從新聞報導的觀察,鄭小姐目前是位優秀自主獨立的音樂人,我想肥姊當年的規劃有起到正面效果。
您想知道肥姊是如何規劃的嗎?
您要認識「遺囑信託」(把信託條款寫在遺囑內,因此同時必須符合信託法與民法的有效要件)。
而筆者亦曾協助客戶,透過「遺囑信託」規劃,把不動產及持續性的不動產租金收益,留下來照顧客戶自閉症的兒子(也有照顧失智症太太的案例),能避免生病的兒子與太太,被有心人騙走財產,筆者再擔任信託監察人把關,這些都是透過遺囑加上信託條款傳承的好處。
-
肆、我不想留財產給那個不孝子女,什麼方法可以破除特留分呢?遺囑可以是最有效的證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
您的家中,是否有某個孩子已經跟家裡失聯很久!
不管父母發生什麼事,甚至生病,似乎都跟他/她沒有一點關係?
導致您對他/她已經心灰意冷;同時也想多照顧一下,在身邊對自己付出的孩子?
為了真正關心您的人,您應該先來規劃!
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規定:「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喪失其繼承權:...五、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
對於您已經不願意讓他繼承任何財產的子女,可以依照上面法律規定,搭配遺囑表達您的意願,排除他的繼承權(讓他一塊錢都拿不到),同時,把遺產留給孝順照顧您的人。
最後提醒:許多繼承人在討論(筆者處理客戶遺產分割案件時,尤為常見),如何分配被繼承人(父母)的遺產時,都會提到要尊重父母親生前的意思或交代(我把它稱為「遺願」)!把某個特定的財產(通常還是價值不斐的不動產),留給某個特定人(可能是子女輩、甚至是孫子女輩)!
而大家常有的迷思是:遺願,就有法律上的效力!
但我重申「遺願」沒有法律上效力,不能強制要求其他繼承人配合履行!「遺囑」才是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至於遺囑要如何訂定?
最簡單的方式,請找一位律師、理財規劃顧問...等專家討論了解清楚,再透過律師、公證人等專業人士訂定吧!
-
(以上文章作者為 紀律道德委員會 吳挺絹委員 )
家族企業的百年傳承
家族企業的百年傳承
2018年夏天,為了吃一碗真正的日式拉麵,我決定去日本九州來一趟拉麵之旅。由於九州實在很大,而且旅行選擇的交通工具主要以大眾運輸為主,所以限定了只能以北九州的大城市福岡作為此趟旅行的中心點,輻射的選擇附近的景點遊憩。
本身愛好寧靜,除了福岡附近幾間又名的寺廟參訪外,我選擇了柳川。
柳川市位於福岡縣的南邊,本身是一塊濕地,居民生活在此的同時改變了當地的地形地貌,為了種植稻米有許多的灌溉與排水的渠道,漸漸地衍生出了錯綜復雜的運河交通。柳川又有日本威尼斯的稱號。下了火車,買完游船票,在植滿柳樹綠茵的水道邊等待梢伕的呼喚,一路上綠柳低垂,儘管在八月酷暑下也能得到一絲冷靜,梢伕唱著日文、中文、英文混雜的歌曲帶動船上彼此陌生遊客的情緒,穿過低矮的橋樑,遇見岸邊河童的塑像,偶爾來有悠遊而來的甲魚與做著日光浴的烏龜。
喧囂隔絕在柳樹之外。
下了船,漫步尋找柳川的鰻魚飯。找到若松屋的店面,經過半小時的等待,終於有了位置。
若松屋專賣鰻魚飯,菜單上除了幾樣特色小菜之外,主食只有「蒸籠鰻魚飯」與「蒲燒鰻魚定食」可供選擇,點完餐後,大約還要等待30分鐘才能享受到可口的午餐。若松屋成立於日本安政年間(西元1854年~1859年),那個時代還是德川幕府統治的時期,日本戰國時代的末代。若松屋的傳人,已經製作鰻魚飯超過160年了。
在台灣很難想像一間專賣某種特定食物的家族事業可以在不分家的情況下,讓手藝傳承如此之久。
同樣是日本的金剛組株式會社,目前世界上僅存傳承超過1500年的家族企業。金剛組是一間專門建造寺廟的建設公司,從西元578年開始營業,過程中有幾次轉型,但是到2006年還是回到老本行繼續蓋寺廟。
走在高雄的街上,看到了突然之間開了許多家分店的老江紅茶;左營第一市場還沒拆遷前,汾陽餛飩已經分成左右兩家,而現在新型態的2.0店面也是片地開花;鹽埕在地的港園牛肉麵,除了老店,在五福路上多了一間新店面。
老江紅茶老店與分店之爭,爭在兄弟不合。汾陽餛飩分是妯娌間的長年計較,港園牛肉麵也是如出一轍。這些案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對於99%是中小企業的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有做好接班、傳承的計畫就是當務之急?還是家族企業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就只能鎮守一輿,死守終身?端看你怎麼想!
盤點世界家族企業,可讓你如數家珍。NIKE、Walmart、VolksWagen、三星、Oracle、Roche(羅氏製藥)通通都是家族企業。所以家族事業的管理與傳承實在是一件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家族企業經營最常出現的問題:
● 權力分配不均
● 股權分配不均
● 某位子嗣特別受重視/打壓
● 家族傳承制度影響經營效率
《商業週刊》1617期(2018)專文報導了一間專門製造蠔油的企業-李錦記。
李錦記已經傳承了130年,堅持家族經營不上市公開集資。對於一次烹煮蠔肉意外而產生的蠔油是如何從製作食物調味料的個體戶走上國際企業集團,李錦記的個案實在值得研究與探討。
根據週刊的報導,李錦記從創辦人李錦堂開始,家族中出現三次的經營危機。第一次是在二代接班時的分家危機,李錦堂過世的長子、二子的繼承人對經營方向有不同的想法,造成三子李兆南與其子李文達「押上全部身家並借貸」將另外兩房的股權買下,維持企業的經營;第二次危機出現在李兆南的兩位兒子身上,二子因為癌症,身體不適無法專心經營,再加上家中四子年幼與妻子對長子強勢的經營作風頗有微詞,擔心丈夫身故後家計不保,醞釀再次分家的危機。
當時的李錦記還只是一間家族實業,對於法律上規定的股權、經營權未有詳細的規定,所以雙方透過法律訴訟的方式確立彼此股權的比例。官司兩年,李兆南決定吃下弟弟全部的股份,「出資8000萬港幣」買下兄弟的股權。此一舉動牽動了個人財務、拋售大量資產,同時也延遲了工場擴張的計畫,只能透過大量的舉債度過第二次的分家危機。到了二十一世紀,第四代的家人曾因經營策略方向的差異,差點醞釀三度分家。
稍微探討一下分家這件事對企業經營的風險在哪?
上面的故事很明確指出分家時購買另一家股權實質的造成財務上流動性的風險,不論個人變賣資產,或者透過公司擔保大量舉債,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另一個風險,如同前面提過,分家後再成立一間新事業與舊事業打對台,影響了本體企業的發展腳步,這將會是更嚴重的損失,消費者必須花更多的成本在兩個品牌中間選擇,甚至讓外部競爭對手趁虛而入。
許多企管、人資的專業書籍都有提供許多良方。以李錦記的案例,他們透過制定家族憲法的公約,約束李家家族成員:
● 100%家族持股
● 家族成員進入李錦記之前在外有3~5年的工作經驗
● 65歲時必須自董事會、管理職務上退休,70歲退出家族委員會
● 董事會的席次須由家族委員會投票選舉通過
● 企業經營權可由家族選派,也可外部聘任
● 每3個月召開家族委員會,不論身在各地都必須參加
除了家族憲法,另外設立家族委員會,由第四代、第五代的李家人共同管理,依據任務需要區分為李錦記集團、家族辦公室、家族慈善事業、家族學習發展中心、家族投資五個部門,家族的任務編組與調整再交由委員會的委員共同制定。
當然,不是所有的自營公司都有李錦記的規模與遠見成立家族公約與委員會,但是如果心中有一絲想讓努力打拼起來的事業永續經營的話,在法律保障下,還是有許多工具提供家族企業傳承的巧門。例如可以透過控股的方式讓家族成員交叉持股,達到平均股權制衡的目的;或者可以提前透過信託規劃,預立契約讓受託人依規定照顧受益人的權利;生後事透過遺屬事先安排,在不違背民法特留份的前提下,設定企業的繼承人;分家時的財務風險可透過保險、風險基金的安排預留財源,以避免流動性風險的發生。
企業的成功,取決於遠見。能夠稱得上成功的企業至少要三代,也就是百年的時間。百年的基業卻建立在每一塊壘上去穩固的基石。看著眼前的利益,還要想到未來的突破,這應該不枉曾經身為企管所的一員該重視的事情。
(以上文章作者為 沙振言CFP® ) 2022/10/31
家族企業傳承的困境
家族企業傳承的困境
-
〝不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 —Mary Kay
-
在財富管理部服務的Z君面臨一個困擾的問題。
一對夫妻希望透過他的諮詢能夠找到解決家族企業接班的方法。
他們有一雙兒女,目前都在家族企業中服務。夫妻都希望未來由兒子接下家業的重擔,這是一間有穩定營業額與固定市場、通路的貿易公司,就算在疫情期間,公司的營業額也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創辦人希望將股權轉移到兒子身上,但卻又擔心兩代之間對於經營的策略上節奏有所不同而導致公司營運受損。
也就是說,創班人希望兒子接班,但又不願意完全將經營權移轉。
「有什麼事讓兩老承擔吧!」Z君苦惱地轉述創辦人的話。「好像沒有任何一種契約能夠達到這對夫妻的要求!」我說。
其實可以,但是難在溝通。
在台灣,對於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來說,家族企業的傳承與接班似乎從來都不是經營者首要關心的議題。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家族企業的組織架構,實際經營者通常是第一代的創辦人,他的年紀是公司中最年長、最資深的,企業營運需要的人脈與構想都在他的腦中;配偶通常掌管財務大權,負責對另一半扮演踩剎車的角色;幾名子女分別掌管不同的部門,長子有很大的機率是總經理之類的重要人物。股權的分配上大股東是父母;經過長時間的規劃,子女慢慢累積部分的股份,成為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小股東。展現出多麼幸福快樂的一家人形象。當然,如果第一代因為曾經創業失敗、欠稅、負債等等因素,會在子女成年後以子女的名義擔任企業負責人,可是實際上還是掌握家族企業的實權。
縱觀台灣家族企業傳承常常運到的困境:
1.創辦人不放權
2.重男輕女與偏心
3.分配不均
-
I.創辦人不放權:
藉由《2021全球暨台灣家族企業報告》中觀察到一個現象,台灣家族企業對於未來企業挑戰的選項中「增加下一代家族成員的決策與管理參與度」,關注度只有14%,在所有問項中排名倒數第五,低於全球家族企業關注度10個百分點,第一代創辦人不願意下放權力給第二代的情況非常嚴重。
在PWG《2020台灣家族企業傳承白皮書》中有一項調查非常有趣:「根據Sonnenfeld(1988)的研究,企業掌權者交班態度類型可分為:『君王、將軍、大使和理事等四個類型。』」台灣第一代創辦人中有44%是君王型,君王人的類型是「除非離開人世,否則不會離開領導的地位」,應該隨便想都可以想到君王人代表的企業家;37%是屬於將軍型,將軍人的類型是「因為現實因素被迫離開領導地位,但如果接班人不夠資格,隨時準備拿回主權地位」,例如華碩的創辦人施先生第一次交棒給當時的執行長沈振來,但是遇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與產品定位不明等因素,造成營運下滑,施先生後來又回鍋職掌經營帥印。
另外一份KPMG調查的《世代傳承大挑戰調查報告》中指出:「已由二代接班的受訪家族企業中,近六成表示,一代仍在家族企業中發揮關鍵影響力。」(KPMG 2019),同時得出台灣家族企業決策將近60%的決策還是需要通過第一代創辦人的同意或意見表達,一代二代雙方才能達到最終的共識。
創始人的意見在營運的決策上,始終佔有關鍵的角色。
不到30年的企業,稱之為萌芽期;不到100年的企業,稱為青壯期;百年以上的企業還在成長期;維持500年以上的企業才能稱為成熟期。台灣也有許多百年老店,但相較於國外家族企業多半是傳統手工、重技術的產業規模較小。而且台灣97%的規模都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為主體,寧可將資源與重心放在衝業績、技術提升上,相對不願意投入更多的成本放在企業的傳承與接班人的培養上。
-
II.重男輕女與偏心的心態:
台灣在政治上的氣候環境,很明顯的表顯出與對岸中國切割的態度。但在實際的行為上,幾乎仿效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嫡長子制,不論長子是否有能力可以接班,長子幾乎的是順理成章的接班人。因此多數長子常常產生有「最後都是我的」長子心態。
根據資誠PWG所做的調查《2021全球暨台灣家族企業報告》,「台灣的家族企業僅僅只有14%已訂定並妥善的傳達繼承計畫」(PWG 2021)。換句話說,86%家族企業的接班人可能是第一代企業家臨終、病危或死亡後,匆忙之間選出接班人,我們可以從各報章媒體的報導、法院的判決中找出許許多多的案例,也因此在家族企業傳承上,產生了許多移轉時有形、無形成本的浪費。
再來,家族企業傳承的困境最主要是缺少了「接班人養成計劃」。
多年前,我曾經邀請知名建築師,同時身兼企業家的浦筱德博士演講,他提出一個很實際的概念:「人永遠逃不過時間的摧殘,第一代企業家會老,對於接班人的計畫永遠必須提前10年做計畫。」我引用自己的文章《但使龍城飛將,常常在》,聽完浦筱德博士演講後的心得筆記:「家族企業培養第二代的階段,35歲以前是菁英。「菁」是草剛發芽的樣子,青色與嬌羞,是接班人的奠基一期……這個階段的姿態是「理性辯護,專家角度」;36~45歲是奠基二期,這時已經是「精英」了,專業長成,欠缺歷練。建築師的建議是除了公司的修煉外,還要在社會上專業修煉。他的經驗是在業界的公會中長期擔任法規委員、常務理事等職務……同時內在知識再次進修、對外發揮所長教學相長的時候……。
「46~55歲是鞏固期,同時具備一個接班人應有的全部能力……。建築師說,到了這個時期,家庭、事業都是在高峰,可是職場上的修煉、社會上修煉不能停止,人就是要「與時俱進」。」(沙振言 2018)。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郭宗銘會計師同樣指出家族企業人才晉用標準「關係大於忠誠,忠誠大於才能」,當第一代創辦人必須尋找接班人的時候,最後只能憑著喜好來找。歷史上常出現的接班人不是長子,就是最喜歡的女人生出的幼子。
第一代經營者的心態往往造成更多的紛爭,再累積上時間加成後的摩擦,那顆埋藏在繼承人心裡的定時炸彈,時時有爆炸的可能。
非選賢與能、接班沒有計畫,這是家族企業傳承的第二個困境。
-
III. 分配不均:
目前在家族企業傳承上,實際案例常使用到的方法:家族憲法、家族辦公室、家族控股公司、閉鎖性公司、家族信託或慈善事業等方法,相對於台灣中小企業的環境來說,規模小成本高。再加上輕視接班人計畫的養成,很多家族企業最常見的下場,就是分家分的很難看。
見微可以知著,高雄有間很知名度的越南咖啡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間越南咖啡有兩間店面,一間位於我辦公室的附近;另一家在我居住的社區附近。有天辦公室這家店換招牌改名字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才知道原本的店名被妹妹註冊,透過法律訴訟要求姊姊更改店名。
這是姐妹不合,雖然有親情的成分,儘管一起合夥,也是有各自獨立的一天。我居住的城市中還有很多相同的案例,兄弟、姑嫂不合另起爐灶,反正在商業上你懂的我也懂,通常新店面開在本店的附近,類似的招牌與裝潢,讓人分不清楚誰才是正宗。或者是,第一代創辦人因爲急性的原因,不得不臨時的交班。南部某間知名的鋼鐵貿易商創辦人,就因為走樓梯摔倒造成急性腦出血,命救活了,但是失去了行為能力。經營權轉移到董事長夫人手上,造成了公司內派系的不平衡,走了一批人才。
我面對諮詢時常說的一句話:「許多紛爭的問題都在人的身上。」
《2021全球暨台灣家族企業報告》中有一個問項是〈家族間的凝聚力與信任度〉其中:
1. 家族為公司制定了明確的共同價值觀
2. 企業持有人的家族擁有一套明確的家族價值觀
3. 企業持有人的家族價值觀清晰定義了對家族成員的期望
4. 家族為公司制訂了書面的願景和宗旨(使命)
5. 家族制訂了明確的行為守則
6. 家族以書面形式為公司闡述了家族價值觀和使命
都遠遠落後全球12%~20%左右(PWG 2021)。
這份調查顯示出了台灣家族企業還是處於「人治」的時代,而且台灣家族企業內部衝突頻率遠高於全球家族企業12個百分點(PWG 2021)。所以,家族企業對外業績要業績蒸蒸日上;對內應該要像麥可‧柯里昂對教父指定的任務完全解鎖才符合接班資格。
第一代創辦人由於不願意提前放權,再加上傳統重男輕女或特別偏愛某位子女,再再加上內部溝通不良,往往的就是對簿公堂,讓經營權的分配難上加難。不論訴訟或是分家獨立,對於不具規模性的企業來說,常落得商譽受損、營業額下降,甚至被競爭者佔據原有市場。
<如果可以好好溝通>
我給Z君提供了幾個建議,讓他去跟兩老溝通,希望可以幫助他們的問題。畢竟,透過任何法律形式的契約,都沒有任何可能解決人與人之間在溝通、傾聽上的鴻溝,想要家族企業持續傳承,創富者與繼承者必須好好地坐下來聊一聊。
(以上文章作者為 沙振言CFP® ) 2022/11/20
CFP®/AFP學員採訪影片
📽️CFP® 與 AFP 測驗通過學員心得採訪影片📽️
此次影片協會邀請了幾位優秀的CFP®/AFP測驗通過的學員,請他們分享當初想要獲得證照的初衷,準備測驗的過程,及最後針對測驗通過的感想是什麼❤️ 大家一起來聽聽吧!
全台灣現在已經有超過3000位的CFP®持證人了
CFP®號稱金融界數一數二難考的證照之一
不管是在準備的過程中或是考試的當下都是這麼的不容易呀~
這次協會特別訪問了通過測驗的幾位CFP®/AFP們
讓他們來為大家揭秘 當初想要參加獲得證照的初衷及在考試前,他們都做了什麼吧
(其中還有一家人都考過了的唷~簡直就是CFP®世家)
#CFPCanHelp
#FPAT
--------------------------------------------FPAT LINE@好友加起來
https://lin.ee/3AwP5fRFPAT Youtube訂閱小鈴鐺
https://bit.ly/3eLcabMFPAT Twitter追一波
https://twitter.com/PlanningFpatFPAT IG 來發樓
https://www.instagram.com/fpatinstaccount/